3月27日,一则重磅消息震撼了科技圈:全球最大的移动操作系统安卓(Android)即将迎来开发体系的根本性变革。据Android Authority报道,谷歌已正式确认,将彻底改革安卓开源项目(AOSP)的开发模式,终结长达16年的“双主线”并行结构。从下周起,所有安卓开发工作将统一迁移至谷歌内部私有分支,公开仓库的代码更新将仅在新版本发布时同步。
安卓系统的开放性一直是其核心魅力所在。作为AOSP的基石,这一开源项目让三星、小米等厂商得以打造各具特色的定制系统。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谷歌内部长期维持着两套开发体系:公开的AOSP分支和高度保密的内部版本。这种“双轨制”不仅让公开代码滞后数月,还带来了严重的合并冲突。如今,谷歌痛下决心,宣布全面转向“单分支”模式——新功能先在内部开发,待成熟后再完整开源。
这一调整引发了广泛讨论,有人担忧“安卓是否会闭源”。对此,谷歌明确表示,公司将继续信守开源承诺。例如,今年晚些时候安卓16发布时,其完整源码仍将如期公开。谷歌强调,此次变革旨在优化内部开发效率,提升版本迭代速度和问题修复周期,对终端用户体验几乎无感,对开发者影响也较为可控。
然而,这一变化并非没有代价。开发者与科技媒体将失去通过实时监测AOSP代码变更来预测技术趋势的能力,跟踪安卓新特性将变得更加困难。更有甚者,将此解读为“谷歌停止维护安卓开源项目”,担心小米、vivo、OPPO、三星等厂商会受波及。对此,某手机厂商向网易科技澄清:“我们已与谷歌签订协议,合作不受影响,一切照常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安卓的“开源”标签早已不纯粹。自2013年的Android 4.4 KitKat起,谷歌逐步将驱动、UI及GMS套件(Google Mobile Services)等核心组件转为闭源。如今的安卓,更像是一个“半开源”生态。这次重构,或许只是谷歌在开放与控制之间寻求新平衡的又一步棋。